你是孩子的墊腳石還是絆腳石?

DSC_0092.JPG  
兒子在台南讀書,在大三要升大四那年的暑假,他打電話回來說唸錯科系了,原本讀工學院的他發現自己的興趣是做生意,他想要從商,所以打算放棄所學轉換跑道,在電話中我們沒有爭執,我沒有生氣,沒有指責,沒有訓斥,只有關心和疑惑,這要如何是好?要怎麼辦呢?他說他自己會處理。那年的暑假,他打工去做銷售業務,他決定放棄大學三年所學的專業從零開始重新學習。

開學後,大學四年級的一年,大部分時間他在保險公司兼差。我很好奇難道這輩子他就打算要做保險了嗎?他說他還沒有確定人生的目標,但是他正在為未來的方向做準備。很多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,這樣子原本建築土木的學習不是半途而廢了嗎?如此重大的改變是正確的抉擇嗎?為什麼一個年輕人可以這樣輕易放棄原來所學?這不是盲目的衝動嗎?我尊重孩子他的判斷和決定,他發現興趣不合,他知道他如何為人生努力,做父母的何必過度干涉呢?

時間過去十多年了,現在的他已經成家立業,他過得很好,工作很順利愉快,家庭很幸福美滿,這是他要的,這是他人生的選擇。我很慶幸,在他對自己更明白的時候,在他做人生重大抉擇的當下,我們完全沒有衝突,只有許多關懷、鼓勵的對話,也因此讓孩子能夠全力以赴,追求他的人生。

驚聞以前服務的學校裡同事的孩子,被父母強迫念了沒興趣的科系,最後因為學習的壓力,選擇了跳樓輕生。這個悲劇的發生,原因是父母親替孩子選擇將來有出路的科系,認為學這個才有用,認為讀這個科系畢業才容易找到工作,完全不在乎孩子的興趣。聽起來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,聽起來都是為了孩子好,結局和結果卻是這麼的不好。孩子不見了,悔不當初的父母只能痛一輩子。是不是老師的身分是父母的時候,好像也變得盲目了。

有一個企業家朋友,事業成功,見識廣博,他很想孩子長大後能繼承事業,但他的孩子一路長大興趣所在卻是藝術,他對孩子說,我很擔心學這個將來可能會沒飯吃,但是你是我的孩子,我會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情。他的孩子在父母充分的後援之下,走著他的人生路,學習他最熱愛的藝術,畢業後還出國深造,因為這樣家人的愛,因為父母的全力支持,他沒有後顧之憂,如今已經是個成名的藝術家。這是多麼美好的親子關係,這是個多麼睿智的父親。

成功的父母,有著成功的社會地位和財富,還有著人生的成功經驗,看起來能夠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非常幸運,因為這樣子的擁有,讓孩子其實有了很好的家庭環境,好像可以說是贏在人生的起跑點,但是真正的幸或者是不幸,其實還要看父母親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想法來養孩子。

其實不只我的同事,在日常的新聞報導之中,常常看到很多高社經背景的家庭裡的孩子,因為父母給的壓力太大,反而在人生的路上倍加辛苦,甚至還發生了難以挽回的不幸事件。這是什麼原因?為什麼明明看起來比人家幸福,明明有很好的背景和條件,卻發生了讓人嘆息的悲劇。

如果父母親常常犯了以下的這些錯誤,那個孩子恐怕很難快樂的成長。一種是常常用自己成功的經驗去要求孩子,總是說自己當年有多麼勤奮努力向學,成績有多優秀。總是說自己年輕時異於常人的堅毅努力工作,才能夠獲得今日的成就,希望孩子要有同樣的態度和精神。

另一種是,常常拿身邊親友的孩子優異的學習成績要求孩子要達到,不可以丟臉,甚至要比別人更好,要名列前茅遙遙領先,要鶴立雞群一馬當先。而且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,因為家裡有好的環境,好的基因,好的父母,所以孩子當然就要有最好的表現。在自己孩子之間,也是同樣的要求每個人都要有優異的表現,哥哥姐姐進了第一志願,弟弟妹妹當然不能漏氣,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精心傑作,絕不能丟父母親的臉。

不管是哪一種情況,就是同樣地高標準高期望,目標訂得比別人高,要求比別人多,而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,孩子應該要達到。所以這樣看似幸福的家庭卻活得比別人要辛苦,因為有好的表現是應當的,若是表現讓父母失望了,沒有達到標準了,那所有的壓力就會全面的籠罩,反而遠比那些沒能力或不關心的父母要強大得多。

所以父母親努力的想做孩子的墊腳石,讓孩子站得比別人高,讓孩子不用踩到泥漿,讓孩子有比別人更好的機會,但是也要求孩子要有比別人更好的表現,這高高的墊腳石,竟然就是孩子人生絆腳石。

孩子最害怕被比較,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,即使同樣的父母生出的孩子也不盡相同,孩子更不可能跟父母一模一樣,智能可能不同,興趣可能不同,更重要是成長的環境不同,時機不同,人生有太多的組合因素,怎麼可能複製所謂的成功經驗?

驕傲的父母,炫耀自己的成功,要孩子走的路線複製他的經驗,這其實是一種非常跟不上時代的父母,他的驕傲其實是刺痛孩子的利劍。愚蠢的父母,不斷拿別人的孩子來比較,給自己孩子壓力,其實要的是面子,當面子比孩子重要的時候,很容易就失去了孩子。搞不清楚狀況的父母,拿自己的孩子傷害自己的孩子,造成了兄弟姐妹之間的仇恨摩擦,只是因為父母不斷的拿他們作比較。

為人父母都想為孩子好,但是同樣的力量,可能是助力,也可能是阻力。可能是推力,也可能是壓力。一念之間,用力的方向就不一樣了,所以父母親可能是孩子的墊腳石,也可能是孩子的絆腳石,同樣甘願做一塊石頭,卻產生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,好好想想。


DSC_0067.JPG  


留言